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介绍    “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期报告
创建时间:2020-04-12 21:43

“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期报告

浏览量:0

2013-11-1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我校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D/ 2011/ 02/ 534)于2011年7月完成申报,2011年12月得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复立项,2012年5月完成课题开题论证。

此课题是学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探索。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从“九五”课题到“十二五”课题,将近十八年,研究内容从激励手段的探索到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细节研究,发展到此课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上。2012年5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并全面地展开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并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对课题的再认识

本课题是以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为主要目标,关注体现激励教育本质的、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新方式的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我们旨在根据“激励教育”的思想理论,动态地构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设计体系和操作样式,通过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对学生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转变、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激励理论,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平台,使教师逐渐走上合作互信,发展创新的职业发展道路,享受教育,快乐教育;师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在与“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个性、获得助推,进步成长。

激励教育:激励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以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为核心,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激励教育不仅运用于学生,也运用于教师。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学习共同体包括学生学习共同体和教师学习共同体。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主要是指在课题实施中以激励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激发团体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合作互促为宗旨,着眼于团体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团体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成员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习共同体凝聚力的提升和建设,最终实现共同体成员生命价值的上扬和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的提升。

二、着重研究的问题

研究中,我们调查了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状,着重探索了激励教育视野下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途径,积累了典型案例,取得了初步成效。

1、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

课题立项后,我们对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建设的可能性,激励教育对学校共同体推进作用的可能性,当前学校师生自发性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活动开展、成员成长等开展现状调查。

(1)学生调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我们进行了学生调查问卷,抽样了学校4——6年级的五个班级,两百多位学生。通过汇总,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和倾向。

问题

是的

不是

在你们身边有自发的一些小团体吗?

95.3%

4.7%

你参加同学或小区或好朋友的组织的活动吗?

81.4%

18.6%

你们的小团体有一个核心人员(组织者)吗?

72.1%

17.9%

你们这个团体经常一起活动交流吗?

90.7%

9.3%

你们这个团体在一起有共同的目标吗?

74.4%

25.6%

你觉得参加这个小团体后开心吗?

95.3%

4.7%

你在这个小团体中重要吗?你也经常帮助别人吗?

65.1%

34.9%

你希望参加一些小团体吗?

95.3%

4.7%

调查初步表明,学生有一定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自发的小团体在学生中确实存在,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小团体的评价多是积极的、正面的,小团体在学生成长中体现了一定的“正能量”。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和小团体没有兴趣,再通过进一步比对,我们发现,那些比较内向的、在班级里朋友较少、在班级中很少得到重视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小团体的漠视和排斥。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要多多关注他们,如果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更积极主动,从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对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2)教师调查

2012年九月,我们又对全校教师进行调查问卷,通过汇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几个问题上:我们发现76%的教师愿意加入课题组进行研究;读过有关激励教育或学习共同体书籍的教师则不多,只有31%;加入自发组成的共同体的教师很少,仅6%,且活动时间是在课余;加入共同体,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则有76%,21%的教师希望和大家一起进步,只有3%的教师是帮助别人。

通过教师问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希望通过学习共同体,帮助自己解决教学问题,得到专业性发展。而教师问卷也让我们看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南长区教师的轮岗等,造成了教师知识层次、教学能力的不均衡。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能让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在实践和研究中反思、创新,从而达到专业成长。

学生、教师的现状调查,证明了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很有必要。它能帮助学生、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课题实施的意义所在。

2、激励教育视野下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1)   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教师在更加广阔的资源背景下,更有力的教研合作中,使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更具生命力;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自觉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创造和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挖掘自身潜能,激发自信,追求自我实现。这一研究,我们将重点放在“教研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上。

教研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之一——名师工作室

一个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必将形成自己的教师团队。为了激发大多数教师的动能,让他们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每个教师发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成长,我们建立名师工作室。

我校先有诸向阳名师工作室,继有李健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重点是引领、辐射、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室立足沁园小学,联合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以磨课为主要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际联动和指导青年教师为载体,以集聚和传递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成果)为宗旨。工作室成员在一起讨论教案,聆听课堂,在每一次教学研讨中,形成了可喜的研讨氛围,将点评重点从夸亮点转移到指出不足之处,大家各抒己见,真诚地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研讨中,在观摩中,在展示中,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塑造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同时在全校、全区具有引领、辐射作用。

名师工作室的成长印证了“名师工作室是点的凝聚,夯实底盘;是线的延伸,内化结构;是面的辐射,共享智慧”。团队工作的开展,挖掘了每个成员的教育智慧,营造了浓厚的教育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名师自身的素养,并通过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名师工作室的的创建中,我们深深感悟到通过名师引领、成员互助、资源共享、研修常态等途径,真正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同时在工作室建设中,我们的成员还积极参与互联网平台的网上沙龙,在年年有目标、阶段有主题、成果有保证的操作中,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成长。

教研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之二——学科组、备课组共同体

一个学校由于教师特长和学科特点,会自然形成许多专业特色学科组和备课组。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往往是较松散的,只有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在集体听课时间才汇聚起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更好地沟通、资源分享、相互促进提高,我们除了定期给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培训外,还做了如下研究:      

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构建,就是全体教师可以参与的一个民主、开放的讨论、研究领域,从而使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①改变教研方式。我校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改革,从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改成每个年级形成备课组学习共同体,就“整体教学”“专题教学”开展研究,备课组里每位教师均有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科组成员从选课、备课、磨课,到活动安排、组织等都能自主开发,自主活动,展示了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力量,促进了组员之间的有效链接。这样全新的教研方式,更加激发了教师研究的氛围,促进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走上了合作互信的教学道路,使每位成员都得到快速成长。我校六个语文备课组进行了“散文教学整体展示”,六个数学备课组进行了“接龙式课堂教学展示”,四个英语备课组则进行了“单元分课时教学展示”。本学期,语文备课组又开始了习作教学的整体展示。

②建立学科资源库。每个学期教师都会进行电子备课、二次备课、制作配套课件,还会设计每课时的拓展练习,整理每个单元知识点,研究课例,知识检测等。学科组、备课组将多种教学资源定期整理归档,上传于学校资源库,并逐年充实、调整资源库,让学科资源库为教师教学随时提供帮助。

③课例研究。我校各学科每学期都会开展专项课例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在课题选定、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评价等环节,发挥集体的智慧,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如语文组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既有40分钟的,也有20分钟的微型课。“同题异构”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线,通过“选定统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读教材——同题异构付之实践——课后评议——互动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激活教材,打开思路,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又各有自己的特色研究。

语文学科每学期围绕一类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已经研究过散文教学、练习课教学等,本学期语文学科组就习作开始进行专项研究。学校教研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平,拟定了不同的研究重点。低年级侧重于写话研究,中年级侧重于写事研究,高年级侧重于细节描写。九月底,四年级备课组就围绕习作一展示了集体备课的过程。首先,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就习作的重点难点、写什么、怎么写进行了积极地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完成备课,接着,进行试教改课,最后,全校展示课堂。

数学学科开展主题研究沙龙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选定教材,集体备课,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执教,寻找课堂亮点,修改课堂不足,接着再由其他教师沙龙试水,就这样,一堂课经过多位教师的磨课,课堂设计越来越成熟,到最后,呈现给学科组教师的是一堂精品课了。

而英语学科则开展了单元课分课时研究。一个单元有三位教师承担上课任务,A部分为一课时,BC部分为一课时,EF部分为一课时。整个活动也是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先集体备课,再进行试教改课,最后,一单元三课时以接龙的方式呈现给学科组。

这样的课例教研,以备课组为学习共同体,用“整体教学”的方式呈现,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在教研合作中,每位成员在合作、交流、反思、竞争中,发现自我,促进了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成长。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优秀学科组建设的评比要求,随着具体细则的出台和学科组自行组织活动的展开,学习共同体的优秀进一步凸显了。

教研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之三——课题研究共同体

我校有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涵盖了语、数、英、音、体、美、科学等学科,为了发挥他们的科研力量,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学科特点等组建以市级课题为研究主题的学习共同体。我校现有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9个,共有45位教师有区级以上的课题。同时,这些骨干教师也是本课题的核心成员,他们承担着课题策划实施、理论研究指导、课题管理、实验跟踪、课题的落实、教师培训、个案研究、实验班数据收集、研判等任务,通过定期活动、沙龙交流,及时了解课题实施动态,在课题的申报、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经验总结等方面发挥共同体的作用。

为了更好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也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校教导处每年均要组织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举行“沁园芳菲——教育教学‘蓝青’结对共同体”签约活动。骨干教师除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担当起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带领青年教师参与到课题实践中,担当实验者,指导他们及时撰写经验总结。“蓝青”师徒结对活动是我校教研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分支,为沁小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主题式研究共同体

主题式研究共同体指教师探索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先提供一部分可供学生研究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在一定基础的主题学习中,不仅掌握学科知识,还培养应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习主题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学习单元,它打破了传统的课本编排顺序,相关概念以各种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扩展。如: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成语学习等;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图形学习等;英语学习中的情境会话等;信息技术中的打字学习、文档处理等。学生在成员分工、主题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分享中享受到了学习共同体带来的新体验、新感受、新成功。如语文学科方面:我校实验班的姚芳老师、周韵老师、邵珊瑚老师等分别在班级中设立“班级日记流动岗”,让学生轮流记日记,这是一个记录学生生活、成长的好机会,也是他们相互学习的机会。一位学生记当天的日记,可以写自己的事,也可以记录班级发生的点点滴滴,第二天,在语文课上全班交流,请班级学生打星,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流动日记发展到后来,变成学生为学生写评语,这样,学生由“写”进入到“评”,要求越来越高,但学生习作能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经过流动日记的锻炼,实验班的学生观察力更敏锐,他们能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在期末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作文得分高于其他班级均分3分左右。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的兴趣成为爱好,让爱好成为理想,伴孩子们走向成功的殿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于2012年9月选择儿童纸版画作为我校的美术特色。版画的表现技能更为简便,表现过程更为轻松有趣,但却充满着少儿的智慧,洋溢着童真和稚趣,给人以单纯、朴素、天真之感。在市教研员周正强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六个年级各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研究:一年级为实物拓印;二年级为单色拓印;三年级为油墨拓印;四年级为实物贴画(油墨、喷绘);五年级为粉印版画;六年级为电烙铁版画。一年来,我们带领学生搜集身边丰富多样的版画材料,发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为题材用纸版画的形式创作出了众多漂亮的版画作品,让学生认识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就能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从而真正体验到我的梦想我放飞,我的快乐我享受。2013年10月16日,我校承办了无锡市中小学美术版画教学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校殷春娟老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获得好评。在活动现场,我校展出了三百多幅大大小小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以年级为单位展出同系列作品,有的以班级为单位展出同题材作品,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展出同一件作品。一张张绚丽的图画,在点、线、面的节奏中,在七彩流光的韵律中,放飞着一个个精彩的梦想!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项目化研究共同体

在听课时,我们往往看到课堂中,由于急于求成,就放弃了期待、放弃了等待,也放弃了许多学生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通过“项目化研究共同体”的探索,尝试着有所突破。何谓“项目化研究”?就是将学习任务明确为具体的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项目化研究共同体”强调在具体的项目导向下,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针对的是学习者。他们在助学者的帮助下,以完成某项任务而组建的学习共同体。

例:【语文课堂作业单设计】

切苹果的思考

今天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增强阅读的兴趣,加强语文与实践生活的结合,我请学生准备了一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单:

第二课时

一、走进课文,发现“五角星”

1、我是怎样知道苹果里的五角星的?

2、发现前我是什么态度?

3、怎样操作才能发现苹果了的五角星?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动手自己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再(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部分)

二、品味感悟,“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启示

1、“苹果里的五角星”有着怎样的魅力?为什么?

2、什么是“创造力”?

怎样理解从“小处说”,那怎样叫“从大处说呢”?

三、延伸拓展

1、人类为什么要有“创造力”?

2、你在生活中有独特的发现吗?

学生阅读后,动手切苹果,结果班级里有两位学生陈之元和程怡天没有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看他们非常失望。我举起了苹果问学生,他们怎么会没有找到五角星呢?学生都说:“因为他们没有拦腰切。”一次简单的生活实践,使语文的词语理解和内容理解迎刃而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面对单调的文字,他们往往没有阅读的兴趣,读的时候也对文字没有深入细致的思考。但是今天,在小组实践中,他们快乐地阅读,为解决问题而阅读,为寻找五角星而阅读,就读得兴趣盎然,读得深入细致。

作业单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期待,开始了主动的语文实践探索。在展示五角星时,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更分享了快乐,体验了阅读的乐趣。

由此,课堂教学之作业单设计研究让我们想到:项目化学习能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自身的方式学习,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发展。而且项目化学习没有固定的结构,在教与学活动中富有很大的灵活性。为此,我们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整册的语文课堂作业单,引导学习共同体在目标的导向下,通过同伴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下阶段,我们将探索项目的设计及项目化研究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模式。

(2)班集体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的组织,我们通过激励的手段使学生在班级愿景的确定、组织管理的作用、集体活动的参与、评价发展的自觉中,发挥成员对集体的建设性、创造性作用,为班集体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共同建设成长的精神家园,使班集体和成员在学习共同体建设中,互相作用,集体更具凝聚力,成员更富自由和生命的创造力。

①班集体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班集体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班集体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环境建设,在环境建设的同时,既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又在环境中得到教育。

因此,我们以“营造温馨班级”为主题开展环境建设的研究,努力建设像家一样温馨而美丽的班级环境。在环境建设中,班主任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他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环境,力争使班级环境呈现特色化,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如四(4)班是个爱好体育的班级,教室的墙上挂满了球星、世界冠军等名人像,黑板报“小脚丫风采”中刊登着体育新闻、体育知识等,课后,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切磋乒乓球艺等。又如,六(3)班的学生喜爱阅读,他们的环境布置都与“书”相关,连组建的社团也是“小荷朗诵社”。在创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手,学习合作,开始思考,开始创造,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的体会加深,能力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这种特色班级环境,也包括观念形态环境建设的特色,学生置身于有积极进取的班风、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舆论、团结向上的心里氛围的班级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这种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②班集体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学生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从狭义上讲,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创造能力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地结果,还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气质特征,也就是创造性人格的问题。由此可见,创造性人格,即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多么重要。班集体文化活动的创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配合我校德育处组织了各种创新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潜能的舞台,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如进行“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小课题研究时,班级定期开设“英语沙龙”,让学生置身于有英语特色的环境布置中,开设“英语社团课”,学唱英语歌,制作英语手抄报、英语贺卡的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及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在“我的班级我做主”中,学生把一个星期的午会课分为“新闻发布”“健康天地”“经典诵读”“红领巾电视”“谈天说地”等板块。我们还开展了校园科技节、校园文化节,校园运动节等。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不断增强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将少先队活动作为活动文化研究的主阵地,围绕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区“1212”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小脚丫导游团”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校以编写德育校本课程“无锡三名工程”为契机,开展了小脚丫亲子游、春秋游综合实践活动,小脚丫们走进灵山圣境、鼋头渚、惠山古镇、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等寻找、搜集无锡名人故居、无锡风景名胜的名联名句名诗。小脚丫导游团的成员和老师们一起整理、分类所搜集到的名联名句名诗,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精心汇编成册。小脚丫们还自编自排自导,他们把无锡的名联名句名诗的诵读节目搬上了南长区“班主任文化展示周”的大舞台。为了进一步弘扬家乡文化,宣传无锡文明,小脚丫们在南长古街上成立“导游服务岗”。他们自己设计了有关环保、文化等方面调查问卷,向四方游客调查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和发展,通过调查汇总,撰写调查报告,向街区管理处提出建议。

2012年的建队日前,小脚丫们来到古运河畔寻访省首届十大环保人物—吴寿鑫爷爷,阅读吴爷爷的水日记,一起调查运河水的水质,清理运河旁的垃圾。活动后,他们自发设计环保倡议书,向沿街商家及居民发放,宣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让更多的人们加入保护家乡的水环境行动中。2013年5月1日,小脚丫导游团再次来到南长街,现场书写、赠送无锡名联,现场绘画发放心愿卡,来向四方游客宣传无锡的名人名言名联,无锡的风景名胜,无锡的城市变化。

我校以“儿童的游玩”这一特殊文化生活为载体,以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地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③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以文化为特征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之间的主题参与关系,而非被动地接受,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我们将班级工作的第一步放在了班级共同愿景的形成。共同的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这“感召的力量”来源于集体价值观的整合,来源于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在我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门前都有一块班级愿景墙。每次开学初,班主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班学生根据年级特点,分析班级现状,找出全班的短板,确定本学期要达成的班级目标,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确定班级最初愿景。之后,在一个月内,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实践。一个月后,再次讨论班级愿景,调整或修改适合本班的班级愿景,最后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张贴在班级愿景墙上,全班学生就照着这个愿景去努力奋斗。低年级的愿景侧重于情感与习惯的养成,如“让快乐荡漾让我心飞翔”“让书香时时伴随我们”等;中年级的愿景侧重于荣誉、自觉性的培养,如“班荣我荣,班衰我耻”“遵纪守礼,谦让友爱”等;高年级的愿景则侧重于能力、理想的培养,如“中国梦,我的梦”“自立、自强、自信、自豪”等。从班级的共同愿景的诞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从听老师说变成我想说,那么,人人都会热心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中来。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

本学期,每个班级又在全班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中,设计出各班各有特色的班旗、班徽,目前已制作好放在班级中,我们还进行班旗展示演讲活动。

在愿景、班旗、班徽的建设中,我们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每个班都通过班级愿景、班旗、班徽的确立,让每一位同学和家长都参与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现在全校53个班级,每个班都展示出不同于其它班的核心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其次,建立班级制度或班级公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学期一开始,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定符合本班情况的班级公约。公约的制定必须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表决,最后约定成文。公约可以张贴在班级中,还可发布在班级QQ群中,由家长监督,共同执行公约。班级公约是为达成班级愿景服务的。今年“六一”节,德育处又组织同学们设计沁小学生形象。在全校二千多名学生的参与下,沁小学生形象出炉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沁小学生形象的设计,具有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每位沁小学子都在朝着既定的形象目标而努力!

最后是建立组织制度、活动制度。如让学生自由寻找班级中的岗位,人人有岗;班级小干部实行轮值制,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每月评选“五星少年”,学期结束评选“沁园之星”,通过评选,激励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 

校德育处设计了激励卡的评价形式,创新班级评价制度。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点滴进步小组都由任课老师及时记录在“激励卡”上,当天由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得到家长的认可,第二天,再交回班主任老师保管。一学期后,这张激励卡就加在个人的成长足迹中,作为永久的纪念。同时,每学期要举行一次“成果大展示”,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演讲、图表等),展示本组队员一学期来在激励卡上取得的成绩,然后由学生自己投票评出“优胜小组”“特色小组”“进步小组”。通过这样的评价制度,力争促进学生合作、求异、创新等多能力的发展。

班级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各方面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

(3)师生闲暇生活学习共同体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们的闲暇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一方面是学生闲暇生活的贫乏与不良,许多学生的空余生活不是在家长的之下,被迫着从事无休止的学科知识学习,就是在电视机与游戏机前无聊地消磨掉金色的童年时光,除此以外,他们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则凭着家长们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强迫孩子在空余时间奔波于各类“特长班”“培训班”之间,使孩子忙得不亦乐乎,以至很多人都在慨叹:“现在社会上最累的是学生!”

这种做法漠视了孩子自身的爱好和需求,忽视了自由自在的闲暇生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天,对小学生进行闲暇生活教育,教会学生个性化地、合理地安排闲暇时光,提高学生对闲暇生活的规划、设计、实践、评价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使学生在闲暇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就显得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工作压力大,一般都是以上网、看电视为主要的闲暇方式。如何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拓展教师的成长空间,鼓励个性发展,也是需要重视的。可以说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工作兴趣,丰满自身知识结构,能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切实帮助教师健康成长。鉴于此,我校成立了校园社团活动小组和校外实践小组。

 ——校园社团建设。玩,也是一门学问。玩出花样、玩出智慧、完成个性,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校园社团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从13年开始,我校成立了校级、班级的社团活动小组共86个。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机器人社团、版画乐乐乐、天籁之声、小小足球员、科学试验箱等校级社团,也有巧手社团、丝丝相扣、乒乓俱乐部、小荷朗诵社等班级社团。(这是活动的照片)学生自愿报名,采取了走班形式,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活动。活动地点固定,活动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下午的3:05——3:45,指导老师固定,由我校具有特长的教师、热心家长担任。每周五下午,校园里便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同学们享受这样的“玩”,乐于这样的“玩”。这种学习共同体,既是相互学习,又让更多的人认识自我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作为教师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也需要更多的精神营养和个性发展。学校社团的建设,使一些爱好、兴趣相同或相近的教师自发地组成了闲暇兴趣小组,如爱好十字绣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商讨社团教学内容,相互切磋绣技;爱好烘烤、烹饪的教师常常聚在一起,商谈烘烤的难点,或者展示社团学生创作的作品。而版画、声乐是我校的校本课程,为了开发校本课程,我校美术组、音乐组的教师自然就组成了学习共同体。美术组全体教师利用节假日,相约一起去参观版画展览,一起外出学习版画制作技术。可以说,社团的建设,一方面使志同道合的教师自发地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一些生活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既能增进友谊,又可以学习成长,也为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的建构增添了新的内容。

——校外实践小组。现在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学习共同体可以给孩子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在实验班,我们通过组建QQ群,把一个班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校外实践大组,同时又以兴趣爱好、居住地接近等为载体,让孩子们自由结合成一个个生活小组,组长则由家长轮流做。郊游、野炊、参观、访问、游戏……大组活动每月一次,由家长利用自身资源,自愿报名担任组长,组织孩子们活动。如参观印刷厂、采草莓、外出烧烤等。每次活动的照片都在QQ群上晒出来。而生活小组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则由孩子与家长商量,自由决定。一月小结一次。

可以想象,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带给每个人的,并不是想象中的‘让孩子学会玩耍’那样简单,而将是引导他们将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师生闲暇生活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他的学习内容更为多样,组织形式更为宽松,成员更为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员更容易寻找自己的舞台,发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我的风采,当激励这种思想深入共同体每个人的心灵和实际行动中时,每个个体一定会更多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收获更多的自信、成功。

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既可以扩大相互学习空间,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自我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研究》,为我们敞开传统课堂教学的大门提供了机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家长的加入,从几个方面真正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

(1)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单调枯燥的书本,拓宽到更宽广的社会生活。

(2)课堂教育资源从师生的知识架构,拓展到更多的社会成员的知识背景。

(3)学生家长由学习活动的旁观者,变成了身处其中的热情参与者。

(4)课堂学习内容从单一的知识掌握,向主动学习、同伴肯定、个性发展、潜能开掘延伸。

3、典型案例研究。

我校姚芳老师自从2012年9月接手四(1)班后,每天进行课堂实验记录,累计日记90篇,字数8万多。这部连载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实验日记,真实地呈现了课堂中引入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艰难过程。但姚芳老师通过大量的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总结规律,及时撰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开放合作的学习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全面健康的人格素养。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他们关注自我精神成长、专业成长和生命价值,积极生活、勇于创新、成为学习的榜样。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更优化,使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

回顾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分享中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孩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逐渐形成大胆创新的学习能力、开放合作的学习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全面健康的人格素养。

这两年,我校学生无论是在学科方面,还是艺体竞赛中,成绩斐然。区运动会获得第二名;百灵鸟艺术节金奖、银奖连续捧回;美术更是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此外,1名学生被评为省“四好少年”,18人被评为市“四好少年”,12人被评为区“好少年”,10人被评为区“百名小行家”;还有13个中队被命名为区“特色中队”,五(5)中队被命名为“秦邦宪中队”,“红领巾小记者寻访团”“市优秀集体”。

 2、教师方面:

(1)形成教师主动研究的良好氛围。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重要的外援形式,它为教师主动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建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教师们逐渐走上合作互信,发展创新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团队中敢说的多了,乐于分享的多了,互帮互助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2)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建立并保障学习共同体的健康良性运转,目的就在于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问题引领”,教师参与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其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通过研究能为教师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学水平,才能让教师真正对研究产生认同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实现真正的“教、研、训”一体化。一边引导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寻找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找问题,从问题着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学实践解决问题。

(3)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着眼于学习动机的培养,立足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提供“脚手架”。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课改要求的方向转变,促成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4)形成专业成长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在与“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个性、获得助推,进步成长。教师关注自我精神成长、专业成长和生命价值,积极生活、勇于创新、成为学习的榜样。

(5)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增强了课题研究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这两年,教师在市区的各类比赛中也是荣誉多多。1人获全国电子白板课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省级赛课一等奖,2人获市级赛课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5人获区级赛课一等奖、3人获区级赛课二等奖;在省市区教学设计评比中,5人获得省一、二、三等奖,5人获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市基本功大赛三等奖,8人获区基本功大赛特等奖、一、二等奖,3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区先进个人,3人被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评为“推动诵读百佳人物”,1人被评为市班主任工作能手,1人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促使教师提高科研意识,学会更多的反思、总结。2012年我校教师出版专著两本,28篇论文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4篇论文发表在省市杂志上发表, 73篇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266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20篇论文在区级评比中获奖。2013年,2篇论文发表在全国级杂志,3篇论文在市级杂志发表,10篇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149篇论文在市级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篇论文在区级评比中评比。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持续一年半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有以下利与弊:(1)课堂的学生参与度高,但是教学节奏放慢;(2)课堂的活跃程度高,但是课堂纪律很难掌控;(3)课堂的合作更加融洽,但是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4)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多,但是教学面面俱到较弱。由此,我们想到:小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无意注意所占比重大,有意注意所占比重小。如何用激励的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表现、自我挖掘的意识,有待下一步研究。

2、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建设时,常常放不开手脚,虽然学生有具体的项目导向,总怕有些问题自己没讲到,以致考试时,学生无法答出,耽误了学生。因此,实验时就畏手畏脚。

3、学习共同体注重的是一种处于某种真实文化境脉下的自然而然的过渡学习。这里面就提出了“重视差异学习”的价值,但是会出现个性强的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换位思考,不愿去想他人所想,那么这时我们怎么将学习共同体的观念互享顺利地开展下去。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以及个性的强烈,是否有可能使这个共同体成员最终达不成一致的文化延续?

    五、重要变更说明

1、针对我校“用设计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走特色发展之路,开设了声乐、版画、德育校本课程。因此,除了原来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主要涉及的学科课程方面的研究以外,课题组特别注意增加了校本课程这块重要的课题研究阵地。以编写校本课程为课题研究的抓手,结合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真正意义上使课题研究更加全面地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并将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2、课题实施方案中五个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中四人已调离我校,需要重新调整:

(调整前)

环境文化细节组:组长:毛昌其  组员:江坚民  朱宁

管理文化细节组:组长:肖群    组员:校行政成员

课堂文化细节组:组长:诸向阳  组员:各学科教师

道德文化细节组:组长:吴桔  组员:大队辅导员和各中队辅导员

科研文化细节组:组长:姚芳  组员:45岁以下全体教师研究

(调整后)

环境文化细节组:组长:殷爱武  组员:江坚民  王张斌

管理文化细节组:组长:李健    组员:校行政成员

课堂文化细节组:组长:刘玉群  组员:各学科教师

道德文化细节组:组长:吴桔  组员:大队辅导员和各中队辅导员

科研文化细节组:组长:唐晓军  组员:45岁以下全体教师研究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

1、通过对激励教育的前期大量研究、对学习共同体本质的分析以及对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探究,我们觉得激励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的结合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理论架构和内涵,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应该会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同时,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活动中群体的作用和个体的影响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个群体从普通的学习组织,发展到学习共同体,这其中会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找到这个规律,运用激励理论催化、促进,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下阶段,我们将对激励教育视野下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内涵框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2、全面提高课题成员的素质。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全体的课题组成员能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3、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原有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课题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前期课题研究实验所获取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完善,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另外课题组还将做出最终的结题报告。

 七、可预期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形式下,我们力求激励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使师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在与“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个性、获得助推,逐步成长;使学生逐渐形成开放合作的学习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全面健康的人格素养;使教师关注自我精神成长、专业成长和生命价值,积极生活、勇于创新、成为学习的榜样。本课题研究结束时,如果能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还将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将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和论文汇编的形式加以呈现。对成功转化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加以推广。课题组还将对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集体、课题研究教师和学生个人所取得的各级各类荣誉成果进行汇总,制成荣誉册。

 

                                                           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