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介绍    行走在激励教育的路上
创建时间:2020-04-12 21:43

行走在激励教育的路上

浏览量:0

2014-12-31

前言

1989年9月,美丽的梁溪河畔,一座新村配套小学——沁园小学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生,六个年级六个班级共243位学生,教师总数16名。1997年,学校成为无锡市首批百所现代化示范学校;2001年,她成为南长区第一所江苏省实验学校;2009年,五星校区建成,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教育新格局,成为南长区规模化办学的中流砥柱。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回望沁园小学发展壮大的二十五年历程,是“激励教育”让这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新村小学,完成一次次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精神,成为无锡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窗口学校。如今“激励教育”已经成为沁园小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的支柱,“以激励育激励,做最好的自己!”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激励教育的历程

1996年,沁园实小七岁,有了其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邂逅——初识“激励教育”课题。自此,从“九五”的“激励教育在小学阶段的运用”,到“十五”期间的“实施激励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十一五”的“激励教育的学校文化细节研究”,至“十二五”的“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我们沿着激励教育的道路一路前行。

回望96年,我校提出了《激励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运用》的课题,旨在探索和形成小学阶段激励教育的目标、途径及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发面的有效操作方式。(实施操作的基本框架见课件)经过不断实践,我们相继制定了《“激励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激励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激励的班级管理基本要求》,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激励行为,使全校的激励教育有章可循,成为全校上下共同遵守的规则。实验研究成果辐射到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

        2001年,“实施激励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成为“十五”省级课题。期间我们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多维激励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改革评价内容——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价;增加评价主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评价;转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引导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坚持纵向比较,自己同自己比,现在同过去比,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发其兴趣,使之成为“合格+特长”的学生。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关注,南长区教育局把区创新教育现场推广会设在了我校,我们的经验得到推广。

  2006年,《激励教育的学校文化细节研究》让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核心,也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细节研究,把看似空洞虚幻的学校文化精细化、现实化、具体化,把文化和教师、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管理文化的细节研究中,我们实行了“项目化管理”,改变以往学校大小事务校长“一把抓”的局面,实现中层以完成项目为核心对校长负责。同时,还关注管理细节,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注重管理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挖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的项目化管理》和《开展细节研究  彰显学校文化内蕴》等研究成果发表于《江苏教育》。

     在激励教育带来丰厚的教育成果的同时,我们总感觉对班级的中等学生关注不够,似乎是激励教育阳光照得最少的角落;同时对于班级中成绩很差,各项能力似乎无从开发的学生,我们往往找不到激励的着力点。在学习思考中,我们发现“学习共同体”能带来新的方向和增长点。于是就有了十二五省级课题《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此课题正在研究中。

 

目前,我们正在做的……

 

打造富有激励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潜藏着的教育功能,体现着校园文化。所以,学校在改造中,我们坚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

五星校区的一楼,是沁园“最美教师”的事迹展示墙,是光荣的升旗手展示栏;二楼是“百字师爱”墙,时刻提醒老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平等关爱每个孩子;三楼展示的是小脚丫活动掠影、学生社团活动瞬间、双语手抄报等作品,四楼则是“儿童版画”主题墙。这一切,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学校的希望,也延拓着学生的理想和梦想。

延伸注重激励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激励性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结合、目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的原则。当制度文化具有激励性,它就超越了制度层面的内容,实现对师生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013年,激励管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学校在管理中着力推行:垂范、授权、激励、沟通,进一步完善项目化管理,强调领导以身垂范,大胆任用人才,激励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学校和谐、向上的氛围。学校的激励管理文化,更好地成为组织运转的纽带,努力发挥学校各个阶层人员的作用,发挥教师潜能,实现人人“岗位成才、专业成长”的目标。

构建相互激励的教研共同体

我们以激发教师研究和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合作互促为宗旨,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共同体有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名师工作室

我校先后有诸向阳名师工作室、李健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立足沁园小学,联合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以磨课为主要抓手,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集聚和传递工作室成员群体智慧为宗旨。

模式之二——学科组、备课组共同体    

首先是改变教研方式。我们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改革,从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改成每个年级形成备课组学习共同体,就“整体教学”“专题教学”进行专题研究,课例研究。备课组的所有成员是一个整体,从选课、备课、磨课,到活动安排、组织等都共同探讨、相互协助。共同体的教研方式,激发了教师研究的氛围,促进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走上了合作互信的教学道路,使每位成员都得到快速成长。

其次,建立学科资源库。每个学期教师都会进行电子备课、制作配套课件,设计拓展练习,整理知识点,研究课例等。学科组、备课组将多种教学资源定期整理归档,上传于学校资源库,并逐年充实、调整资源库,让学科资源库为教师教学随时提供帮助。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优秀学科组建设的评比要求,在评比中凸显“学习共同体”的总体提升水平。学校每月组织学科组长、备课组长研修,提升组长引领“学习共同体”的专业素养。

模式之三——课题研究共同体

我们将学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组建为以省级课题为研究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他们承担着课题策划实施、理论研究指导、课题管理、实验跟踪等一系列任务。同时课题组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愿结为师徒,举行“沁园芳菲——教育教学‘蓝青’结对共同体”

激活合作赏识的课堂文化

激励的课堂希望塑造独具沁园文化的教师,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激活重构,能让教学的生成变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1、转变教学设计理念,变革课堂方式。  2013年2月,我校在各学科中着力构建研究型的、培养创新能力的“3010 ”课堂模式。我们要求每节课至少留有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而三十分钟的授课模式变革,则是我们课堂变革的重中之重。如数学课,初步建构了课堂教学模式:“前置学习”“组内交流”“对话建构”“练习反馈”四个环节,一改以往课堂“教先于学”的传统格局,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之上,通过“学习单”的设计、使用和完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理解、问题、困惑、方法、思维走进课堂。通过实践。我们发现“3010课堂”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并逐渐形成开放合作的学习品质。

2、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实现多元综合评价。

我们从改变一张成绩报告单开始,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在悄悄酝酿。更多关心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激发自主学习的评价细节走进了我校的课堂。(1)学生自我评价。如给自己一颗星,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得到鼓励和成长;(2)作业设计有层次。设计分层次作业,允许学生量力而行、择题而做。(3)作业设计新颖化。同样是写老师的作文,换个方式,给老师设计一分贺卡、写赠言,给最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写家庭类文章,先做采访报告,布置谈话作业,制作家谱,积累的丰富资料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稿……(4)批改符号创新化。老师会在作业中运用问号、感叹号等其他符号,会给优秀的学生的作业画一笑脸,给出错的的题目画个眼睛符号……从而促进学生对作业的认识,激励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完成,订正作业。

开发体验成功的课程文化

变革课堂方式的同时,也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成功,获得激励。

版画课程是学校激励性课程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我们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以南长街、古运河为切入点,从社团引领、到课堂普及,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创作、去表达。并成功承办了无锡市中小学版画教学研讨会,举办了“印象南长”儿童版画展。版画课程开发的经验也在无锡市版画论坛上做了交流。

声乐校本课程是我校激励性课程建设的另一个窗口。2013年9月,依托声乐课程开办特色团队,成立的“蒲公英声乐社团”。2013年12月,“蒲公英”声乐社团四十余名一年级小朋友,应邀参加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汇报演出,是本次汇报演出中年龄最小的代表团。他们那纯真的笑容,稚嫩的童声,生动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台下所有的领导和观众。孩子们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12月19日,我校将在无锡市新工人文化宫进行第二届声乐汇报演出,届时将有500多位宾客参加活动。

 

丰富自我激励德育文化

道德从灌输走向自醒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学校道德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能让学生得到熏陶、陶冶,实现自我感悟、自我激励,切实提高德育效益。

1、            激励评价主体多元化。

激励评价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同伴、家长、社会人员都可加入。比如九月是一年级新生规范养成的最佳时节,我们开展“好习惯21天养成”家校互评活动,家长和老师形成合力,学生也进行相互评价,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激励评价方式多样化。

我们通过“文明中队”、“保洁优胜集体”、“好习惯之星”、“沁园之星”“道德小模范”“活动之星”等评比激励班级、学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还根据“八礼四仪”确定每周行为规范训练重点,通过树榜样、勤训练、自我教育、家校合作、及时纠正等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激励评价方式发展化。

随着我校激励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激励方式,制作了《学生成长激励簿》,由任课教师每月给每位学生写一条激励话语反馈家长。

激励教育达成的共识

——让自觉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让互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

——让积极自信成为一种习惯

——让赞扬赏识成为一种习惯

 

我至今还记得一位教师在教科研沙龙上的发言——“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功。”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无论是结论,还是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失败,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有高度激励的措施和行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归属感、认可感、自尊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成功与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并慷慨地给予真诚而公开的认可和奖励。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朝着卓越表现的方向努力。

结束语

回眸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不禁感概:教科研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刚开始参加教科研,我们觉得它是一种任务。但是,当这种任务带给学校一系列的变化时,它便成为一种希望;当这种希望形成学校新的特色时,它便成为一种文化;当这种文化浸润学校的每项工作时,它便成为一种精神;当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时,它便成为学校发展的一股源源不竭的动力。今后迎接我们的,还有无数个十九年。我们还将,也必将高扬着“激励教育”的旗帜,满怀信心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