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介绍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
创建时间:2020-04-12 21:43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

浏览量:0

2014-12-31

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和意义:

1、“激励教育”研究校本拓展的需要

 “激励教育”的发展需要进步,需要变化,需要寻找新的生命点。我们发现“班级管理共同体”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激励教育研究从个体激发向群体动力激发转变。回顾十五年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从最初的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到启发学生相互激励,再到后来的学生自我激励,激励所指向的对象都是个体,也都是以个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现在,把“激励教育”和“班级管理共同体”结合起来,我们的激励视角就更加开阔,它从群体动力的激发入手,通过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来达到个体的发展。这样我们的激励视角发生了转变。

——激励教育研究从单向走向综合。十五年的激励历程我们曾经在激励方法上苦苦探索,那是机制的保障,外在的引领;我们也反思发展,逐渐在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个体追求的内在动力上不断探索。现在我们思考在“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中我们内外兼修,从单一走向综合,希望达到“1+1>1”的效果。这是激励方式的转变。

——激励教育研究从单项交流走向群体交合作用。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还是生生之间的激励,到我们更进一步的学生自我激励,我们的激励导向还是单向的,是这个个体对那个个体的激励。而通过“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我们认为,师生、生生、家校群体之间必将形成交互作用,当“激励教育”无从落脚之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就会成为新的支撑点。

2、国内同一研究领域如何创新的需要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生发展的主环境,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生长的家园。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定位“以德育人”,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尽快形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日益深入。

国内方面: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举办,“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来到中国,并被逐渐接受,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高校或企业开始尝试研究,并获得巨大成就。2006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并努力把中央政治局建设成班级管理共同体,带动和促进了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在教育界,最早在1999年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教育就开始探索用班级管理共同体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很大成绩。21世纪初,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如火如荼,它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对于激励教育和班级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我们发现它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各方面进行共同体建设中,都注意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习者本身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持续性等有相当的局限性,如何把班级管理共同体的理论和班级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发挥教师积极的作用,如何推动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如何促进共同体的沟通、分享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3、学校班级管理突现高质量、高品位的需要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该课题将试着解读班级管理共同体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建设和实践,开发班级管理共同体的设计策略,揭示班级管理共同体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拓展学校教育的方式和空间,丰富它的内涵,使“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现代班级管理的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其实践价值为:小学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品味。“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校围绕“激励教育”展开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通过“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研究,进一步为“激励教育”研究找到生长点,推动学校走德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并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科研品牌。

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使广大教师,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在实践和研究中反思、创新,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高质量、高品位。

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开发、学习内容的设计、选择方式的转变、自觉学习潜能的挖掘、共同体内部交流沟通方式的转变、共同资源的分享,使班级管理逐渐由单一的自外而内的影响方式,向内外互动的影响方式转变。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以“激励教育”为前提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行动研究,将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因、家校合作的潜在动力,促使他们自觉走进并参与班级共同体的设计和发展,使“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真正成为师生、家校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激励教育:狭义指在教育中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动机、使之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激励教育又可以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以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为核心,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促进学生人格主动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

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教育视野其广义的理解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所能涉及的范围,包括教育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视野两个方面。激励教育视野是在激励教育特定概念下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视野的结合。即怎样用激励教育的思想观念,理论来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来实现教育实践的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共同体: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以激励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通过共同成长价值观的引导,共同活动的愉悦感的激励,以及共荣、共享的集体观的培养,努力形成沟通和谐、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新型学习集体。通过引导、激励、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挖掘自身潜能,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通过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差异,自由表达;对话合作,公平竞争;民主平等,共同发展,促进共同体凝聚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心理品质,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学校的发展。本课题以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的研究重点并不在于“激励教育”和“研究共同体”理论框架的建构,而是关注共同愿景的建立、团队的学习、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师生的自我超越、系统思考这五个方面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              明晰在激励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规律。

     班级管理共同体的主体成员是正处在心理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班主任和各任科教师,以及众多家长成员。各种社会变动、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学校观念、生源构成、教师素质、社会家庭环境等复杂因素都会影响共同体的发展。因而,要真正揭示班级管理共同体发展的具体规律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班级管理共同体发展的规律:1、受社会环境和学校文化影响的规律;2、成员个性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规律;3、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4、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性化的规律。

(二)探究在激励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途径。

班级共同体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是在特定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和发育起来的, 是由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组成的、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并在班级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的共同体。因此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才能使共同体合力于班级管理过程中,促使班级获得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使班级向着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前进。

(三)形成在激励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是班级共同体建设的中坚力量。各任课教师每天通过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励学生集体成长,同时通过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各任课教师能充分意识到课堂教学是班级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并积极通过课堂改革把教学过程变成培养班级共同体积极发展的过程。各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可以为共同体注入精神生活的丰富内涵。无可否认的是,班级家长中也隐藏着丰富的、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不仅家长们拥有的知识经验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可以成为促进共同体发展的资源,更为凸现的是,家长与孩子的亲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所以,在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促使班级共同体积极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

班级管理共同体在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公办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内容、人士管理等方面有自身的束缚,社会的期望和教师本事的教学水平、教研素质都可能影响课题的展开,因此,我们将进行相关的调查。

激励教育对班级管理共同体推进作用的可能性——如何介入激励教育的理念,引导师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如何在班级管理共同体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潜能提高的方法,这些可能性也是我们要调查分析的。

当前学校师生自发性共同体的构成、活动开展、成员成长等开展现状调查——不可否认在学校中,其实有些自发的师生共同体,她们的组织比较松散,成员并不固定,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成员的共同兴趣和爱好,学习的空间也不仅仅限于学校,时间一般在课余。她们如何开展活动,都有哪些经验得失也得到我们调研。

(二)激励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发展规律的研究

激励理论和班级管理共同体的结合必然有其新的内涵。我们将研究这种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和主要达成指标,以便为具体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引导。

通过对激励教育的前期大量研究和对班级管理共同体本质的分析,我们预想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将可能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善于学习,在愉悦中养成学习的自觉,学习成为每个成员一种习惯;学习过程能够互动互助,学习结果能共同体验并分享,互助分享成为每个成员的一种习惯;学习是积极的,自信的,积极自信成为每个成员的一种习惯;成员之间善于倾听、动的合作,乐于分享、相互鼓励的行为是被赞赏的,赞赏成为共同体内部成员交流的一种习惯。

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相信我们的理论框架会逐渐显现,并成为课题深入的基础和动力源。

——发展规律的研究。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班级管理共同体的组织活动为群体的作用和个体的影响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个群体从普通的学习组织,发展到班级管理共同体,这其中会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找到这个规律,运用激励理论催化、促进,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三)激励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途径研究

班级共同体活动是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体验活动,是班级共同体形成的基石,良性发展的催化剂。共同体活动的目的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班级共同体活动较单一的教学活动相比内容应更丰富,形式应更多样,涉及领域将更宽泛,为学生成长提供很好的空间,同时也给共同体注入力新的动力。因此,探讨、研究,创建班级管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对于班级共同体的发展建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以活动实践课程为主导,建立共同体课程体系

依托“小脚丫”导游团,开发德育体验课程。“小脚丫”导游团,是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由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团体,至今已成立了十年。多年来,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并且所开展的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曾多次参加“相约沁园”国际交流活动,曾精彩亮相无锡 “城市游”启动仪式、阳山桃花节……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各类道德养成体验活动,综合开发活动课程,如《无锡“三名”工程》校本课程,通过巡访、收集、整理的过程,欣赏美丽的家乡风光,感受深厚的吴文化,体验无锡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以共同体形成初期为契机,开设雅育课程。班级共同体形成之初,除了有相同的年龄外,成员即没有相同的习惯,也没有共同的爱好,更不具备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需要遵守的规则条令。所以在班级共同体形成初期,在有差异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共同体规则显得尤为重要。雅育课程可分为“适应教育”和“养成教育”两大部分,“适应教育”包括适应校园环境、了解老师、了解课程表、了解学校各项规定等内容;“养成教育”包括上学、放学、课堂常规、下课游戏、就餐、如厕等等。还可设置“开笔礼”,通过朱砂开智、击鼓鸣智、诵读经典、启蒙描红、礼谢亲师、启蒙训导、赠书送礼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在情感上相互认同,平等对待每一位成员;在活动中,享受一致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追求共同体活动实效

把握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我为妈妈庆三八节活动、清明节的缅怀活动、端午节的送心愿活动、中秋节话团圆活动……充分利用共同体的力量,让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更加热爱我们古老厚重的中国文化,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

创办沁小十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的要求为德育总目标,开设沁小校园十节:科技节、艺术节、安全月、入队礼、毕业礼、双语节、体育节、新年畅想日、校树周、阅读节。让学生通过共同体的自主性活动,在各个校园节日里充分演绎发挥才能的同时,以主人翁的态势增强共同体自制力、凝聚力。

(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拓宽共同体活动空间。

教育历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行为,通过组建班级共同体家长委员会,利用QQ群,邮箱等多形式,多方式探讨了家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展现开放式的家庭、校园生活。从而唤起维护共同利益的意识,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有利于在解决共同的问题中,形成新的教育共识和共同的感受。如通过建立班级网页的交流平台,学校家校互动信息栏,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资源组织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联谊活动等等。

(四)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环境文化研究。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依据班集体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班集体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环境建设,在环境建设的同时,既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又在环境中得到教育。

因此,以营造心灵家园为目的,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班级环境。力争使班级环境呈现特色化,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在班级环境文化营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创造、布置,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这种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五)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制度建设研究。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以文化为特征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之间的主题参与关系,而非被动地接受,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我们试行将班级工作的第一步放在了班级共同愿景的形成。共同的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这“感召的力量”来源于集体价值观的整合,来源于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门前设立一块班级愿景墙。由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根据年级特点,分析班级现状,找出全班的短板,确定本学

期要达成的班级目标,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确定班级愿景,张贴在班级愿景墙上,全班学生就照着这个愿景去努力奋斗。设计各班特有的班旗、班徽。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每个班都通过班级愿景、班旗、班徽的确立,让每一位同学和家长都参与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其次,建立班级制度或班级公约。公约的制定必须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表决,最后约定成文。公约可以张贴在班级中,还可发布在班级QQ群中,由家长监督,共同执行公约。再如让学生自由寻找班级中的岗位,人人有岗;班级小干部实行轮值制,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每月评选“五星少年”,学期结束评选“沁园之星”,通过评选,激励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形成你追我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

(六)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典型案例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不仅能串联起研究的轨迹,从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一次次的探索和创新在案例研究中得到丰富和深入。我们期望在课题的探索中,能积累一些典型案例,它不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作用于课题研究,也能在个性中发现共性,促进课题研究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1、通过对激励教育的再研究,总结和提炼出能够概括其思想精髓的主要观点。

我们认为要把激励教育和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应该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前期调查,了解目前学校师生的学习组织和基本模式,进一步深入挖掘激励教育的内涵和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质,并述之文字,赢得全校师生的共识。

2、在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我校具有激励特色的班主任群体建设的体系。

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开展研究必须在明确当前研究的主流和结构框架后,确定自己研究的重点,认识相应概念的含义,并在课题申报、方案确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修正,最终形成简捷、有效的结构体系,为小学班级管理共同体研究奠定基础。

3、动员全校师生,众志成城挖掘开发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形式、内容、功能、互动方式等操作策略,形成一定的规范,并在全校推广。

形成班级管理研究共同体结构体系后,研究重点就是理念转变为实践,建设具有激励特色的学习群体。研究以师生为主体,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空间为平台,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创新,从而真正成为特色班级管理共同体。

4、在实践的基础上,师生形成自主管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当我们激励特色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确实深入人心,那么它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当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关注身边的问题,主动解决身边的问题,在共同体中寻找资源、援助、启发,必然有助于师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在人格上自然留下学校独特的文化特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首先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开始初期研究,通过参考历史文献、上网搜索等形式,获取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从多角度、多学科开展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学校自身的研究切入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座谈、观摩班队活动、听课等形式调查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研究的深入,经常性地了解家长、社会、高一级学校对我们的实践研究的评价及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始终坚持行动研究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践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根据激励教育思想、原理、策略,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应用和深化激励教育研究,探索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

4、案例分析法。这是针对每个特定班级管理共同体进行的一种比较深入、持久的跟踪研究。其中的经验将作为典型为其他班级管理共同体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5、经验总结法:鼓励研究人员,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经验,并努力将经验向理论层面提升。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班级管理共同体虽然是一种现代社会群体,他能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成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自为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班级管理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班级管理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共同体不仅是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其著作《动机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含爱与被,归属与领导)、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而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帮助和促进其成员实现各种心理需求,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3)、激励教育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注重挖掘人的潜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管理共同体对师生思想、人格的影响和渗透,更大程度上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自身最大的潜能。

2、创新之处:

把激励教育的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设,使班级管理共同体在“自在之物”逐渐形成并转化为“自为之物”时,找到了一种极好的催化剂,为师生转化方式提供了新可能、新途径。

八、步骤及进度:

1.筹备阶段

2013年06月 —2013年11月

(1)收集信息,开展考察与调查,分析前测,梳理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培训研究人员。

(2)泛请教各级专家,听取意见。

(3)确定班级管理共同体愿景、班徽和班旗。

确立“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目标,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申报表,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

2.研究准备阶段

2013年12月 —2014年5月

(1)对广大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初级培训。

(2)、确定课题实验班级,编写《我的教育故事》案例论文集。

(3)、寻找家庭典型育人案例,编写《我的家庭教育梦想》案例集。

(4)进行课题方案的论证,再次听取各方对实施方案的意见,以便修正、完善。

3.实施阶段

(一) 2014年5月 —2015年7月

(1)根据方案进行实施、探索、研究。

(2)进行班级管理共同体在学校建设的可能性、激励教育对学校共同体推进作用的可能性、当前学校师生自发性班级管理共同体的构成、活动开展、成员成长等开展现状调查。

(3)形成一些个性独特的班级管理共同体研究方式和操作范本。

(4)编写《幸福班级二、三事》故事集。

(5)《我的班级我做主》班队活动案例集及光盘。

(6)完成学校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性汇报。

(二) 2015年7月 —2015年12月

(1)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2)形成学校具有激励特色的班级管理共同体组织网络、操作模式、实施原则等。

(3)组织班级管理者撰写并争取发表一批和课题相关的优秀研究论文。

4.总结阶段

2015年12月 —2016年6月

整理课题相关材料,编辑出版有关论文及个案报告

(1)“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 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相关的教师优秀论文集。

(3)培养一批班级管理观念新、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

1、组织保证。实行校长室领导下的教科研负责制,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组,建立由校长主管、教科室主任负责管理指导,由以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实验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采用分子课题分层管理的方式,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2、制度保证。实行课题汇报制度。在课题开始、进行和结束等阶段定期向教师通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和任务要求。

“科研活动日”制度。每学期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建立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每阶段的中心问题进行观摩学习、研讨。

教科研责任和奖励制度,形成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教科研水平,定期组织论文比赛、评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3、经费保证。学校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文献资料教师科研成果奖金和研究经费。同时我们也将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并通过成果推广,促进地区学校共同发展,回报领导的关心支持。

4、课题组成员分工:

朱虹   (副校长):组织实施课题及管理

吴桔(德育主任):组织实施课题及管理

孙瑾(大队辅导员):理论研究

唐晓军(教科室主任):理论研究

刘慧娟(年级组长):实践探索

尤凌云(年级组长):实践探索

宋那益(年级组长):实践探索

周  韵(年级组长):个案追踪

王尽应(年级组长):个案追踪

章  皎(年级组长):个案追踪

 

无锡沁园实验小学德育课题组

2014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