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介绍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工作报告
创建时间:2020-04-12 21:43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工作报告

浏览量:0

2016-03-0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工作报告

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于2012年5月开题。2013年,进行了中期评估展示,并于2014年12月在“无锡市教科研培训”中作为经验介绍在全市推广。三年来,我们始终扎实推进课题的实施和研究,着力构建“小学学习共同体”,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到支撑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共同体,继而到社校共同体的创建,逐步扩展并深化激励教育内涵,以激励教育促进师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汇报学校课题研究开展的工作:

一、把握目标,认真规划,建立课题研究的有效机制

本着“以激励育激励,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把《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作为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抓手,统筹安排学校各个块面的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建立由课题主持人校长总负责,副校长分管,教科室主任具体执行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多个子课题小组,开好每月一次工作例会,学习相关理论,交流研究困惑,梳理教科研工作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喜人局面,各项研究有序、稳步展开。

课题研究共分为四个阶段:

(1)课题研究筹备阶段(2010年12月 —2012年5):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5月 —2013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交流,全面开展研究项目与内容的实施,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方法与内容。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阶段(2013年7月 —2014年12月 ):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反思,梳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撰写论文。

(4)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编辑出版与课题相关的专著,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2、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学校结合绩效考核,引入激励机制,将教科研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优秀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评选挂钩,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积极性。学校每年为课题组拨付一定的研究经费,订阅相关教育理论杂志,邀请省市区教科研专家为老师做讲座。从研究课题、人员配备到奖惩条例的制定,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实践,不断完善,保证课题研究的稳步推进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成员紧密围绕《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这一主课题,通过文献学习、活动实践、调查反思、科学策划,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扎实的研究,逐步探索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模式、途径,提炼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特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1、走出外请,整合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一是整合学校资源。课题组联合教导处,把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教研活动、“蓝青工程”等相结合,形成“教——研——训”一体的教研共同体,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式和项目化研究,形成学生的学习互助共同体。联合德育处,在班级中开展班级愿景、班旗班徽、班级公约、小先生午会制度、议事制度等活动,在共同体的构建中,让学生与老师都形成自觉、分享、积极、赏识的好习惯。二是引进外智资源。一方面请进来,学校多次邀请市教科研专家来校作讲座,指导论文撰写、解答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等,不仅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还有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派中层、教科组成员外出参加培训、拓宽视野,吸收最先进的科研理论。

2、立足现实,理论先行

为科学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先进性,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成效,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做到理论先行。

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前期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文献,学习激励教育、学习共同体、互动教育等有关理论,从而认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理性思考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特征。在个人学习内化的同时,课题组开展“主题式”沙龙探讨,请教科研专家解答研究中的困惑,共商后续研究思路,不断提高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课题实施前和结题前先后进行了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行为观察等方法,了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习共同体建设对学生、教师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带来的影响和帮助。

3、多措并举,提升素养

学校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组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小组互助共同体、集体活动经验共同体、自由自主的兴趣选择共同体,通过课堂观摩、推门听课、行政巡课等方式得到落实;学科组、备课组集体教研常态化,学校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改革,从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研讨课,改成每个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开展整体教学、专题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在课题选定、教学设计、重点难点突破、教学评价等环节,发挥集体智慧,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名师工作室、“蓝青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每学期通过活动汇报、检查资料得以反馈;创新了“社校共同体”的模式,召开理事会议,共商学校发展规划;开发家长课程,为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持续活力;创建微信平台,打造家长学习平台,丰富家校沟通渠道。这一系列的措施扩展与深化了激励教育,促进了师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三、反思总结,提炼内化,形成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

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孩子们在学习互助中、在集体活动中、在社团活动中学习兴趣盎然,在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分享中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孩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并逐渐形成大胆创新的学习能力、开放合作的学习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理素养、全面健康的人格素养。从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各级各类比赛中,学生共有253人次在全国获奖、 273 人次在省级获奖、309人次在市级获奖、150人次在区级获奖。此外,3名学生被评为省“四好少年”,18人被评为市“四好少年”,12人被评为区“好少年”,10人被评为区“百名小行家”;还有13个中队被命名为区“特色中队”,五(5)中队被命名为“秦邦宪中队”,“红领巾小记者寻访团”“市优秀集体”。

2、教师

教师在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中,形成主动研究的良好氛围,在团队中敢说的多了,乐于分享的多了,互帮互助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实现真正了“教、研、训”一体化。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着眼于学习动机的培养,立足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师开始关注自我精神成长、专业成长和生命价值。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从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我校教师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12篇,专著出版1本,论文获奖649篇。参加课题26个,学校课题3个,其中结题6个,学校课题1个。新增了省特级教师1位;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 位,还有3位区教学能手,6位区教学新秀。

3、学校

学校始终以“十二五”课题为发展规划主线,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愿景,着眼于管理文化、学习文化、研究文化的建设,打造出一种共享共荣的学校发展共同体。版画、声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社校共同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类媒体纷沓而至,报道学校课题研究、特色创举所取得的成绩。

4、物化成果

课题组全体人员梳理课题研究成果,编著了《共享旅程》这本专著。这是课题研究的真实记录和真切痕迹,既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又有课题研究中的原始素材,还有学生、教师、家长的心得体会。

课题的研究,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文化的研究,只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激励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我们在以后的学校发展战略中,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和执着追求。相信,沁小的激励教育研究必将越来越醇香,越来越悠远!

2015年11月